当我看川剧经典折子戏时我在想些什么?
文/康雪梅
川剧,对于我这个标标准准的“90”后而言仿佛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说它熟悉,因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不能说从未见过它,而说它陌生,则是因为在2016年前,也就是我就读戏剧戏曲这个专业前,我从未真正地看过一场完整的川剧演出。
初入川剧界,我所观看的川剧较多的都是近年来各个川剧团所排演的大戏,多以现代戏为主。常听圈内的老前辈们说,川剧的传统戏是如何如何的好看,哪些作品又是那样的经典,让人回味无穷。这不得不令我产生好奇,究竟川剧经典传统戏是怎样的?正逢这次四川省川剧院推出《川剧经典折子戏》,我有幸在锦城艺术宫观赏了这次演出。观赏中所得的一些小小感悟,在此也仅作一次不成熟的个人分享。
本次演出共上演了五个经典折子戏,即川剧《别洞观景》、《包公赔情》、《拷红》、《八郎回营》和《六月雪》。
《别洞观景》是川剧大师阳友鹤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我曾在阳友鹤所著的《川剧旦角表演艺术(附身段图解)》一书中看到相关的图片。此次能够从舞台上观赏到这一生动真实的演出,实在是一大幸事。看到白鳝仙姑唱着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美景,俏皮地甩着头上的两条翎子,时而水中照倩影为自己带上花一朵,时而追赶着蝴蝶尽显娇俏的小女生姿态,神仙也如凡人般陶醉在这人间的山山水水之中。这样唱词佳、做功多的剧目,不难想象在当年是何等的吸引人。
《包公赔情》是出弹戏剧目,这一剧目在除川剧外的其他地方戏曲,如秦腔、评剧、潮剧等都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表演。正巧我也在做川剧包公戏传统剧目的剧本整理工作,所以观赏到这出戏于我而言也是十分有益的。剧中的包公身着黑底金黄纹的蟒袍,厚重的虎音不带一丝个人感情地宣布铡了包勉,让人感受到一位不讲人情,追求法理公正以致近乎冷酷的包拯形象,随后回府不敢面对犹如养母般的嫂嫂王氏,躲闪的眼神、欲言又止的举止让我们又见识到了一个顾念着亲情,对亲人无限愧疚的凡人包拯。当嫂嫂王氏得知自己亲儿子被包拯一手铡死的消息时,那肝肠寸断的一段苦平腔调更显情感的极致悲痛。这出戏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传统戏中经典的包拯形象与包拯故事,更是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川剧的弹戏在吸收了陕西秦腔的声腔表现特色后,所融合、发展并创新出自己的声腔风格的表演。
《拷红》是传统剧目《西厢记》中的一折经典之作,川剧版的演绎则是让我体味到了一位说着四川话的“红娘”是如何机灵又犀利地应付过崔夫人的拷问打骂,化危机为转机,顺利地让崔夫人答应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婚事。
《八郎回营》是川剧中的一折唱功戏,泼辣的巾帼英雄查氏那令人动容的唱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位脱下战袍后回归其妻子身份的女性对于分别十八载的丈夫深深的情与不舍。
《六月雪》是京剧大家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此次川剧演员的演绎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经典折子戏的上演,我想对于我们这样一批年轻的观众而言无疑是珍贵的观剧体验。传统戏经过千百次的锤炼,已然练造了高度的可看性与艺术性,而其中的经典折子戏则更是精华中的精华。观赏这样的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的艺术品位,使我们浸入到更古老、传统的川剧艺术欣赏之中。而于现在的青年演员来讲,多演这类经典的传统折子戏,能够更好地磨炼自身的表演技艺,从以前的经典戏中去学习老一辈川剧艺术家们所锤炼出的技艺与表演方式,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为自己的今后的艺术再创造打好坚实的基础。
愿今后还能看到更多经典的传统戏作品上演,这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实在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欢迎各位留言探讨
编/张寒宇 李一行
审校/樊明君 王淼
终审/潘乃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