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伴奏乐器模式的演变
京剧乐队过去俗称“场面”,因早期的乐队是坐在台上,面对观众伴奏的,故而有此称谓。京剧乐队又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即:拉弦乐、弹拨乐和吹管乐,“武场”是打击乐,所以京剧乐队也称为“文武场”。
京剧从形成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经几代艺术大师们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国粹艺术。而京剧的乐队也是从最初只有五、六件乐器发展成现在拥有多种组合模式的乐队。目前最简练的组合是七、八件乐器的小型伴奏模式。中型组会是十二至十三件乐器的伴奏模式。大型和特大型的组合可以采用单管或双管交响乐队的伴奏模式。近几十年来,京剧的乐队在编制上和演奏水平上都取得了非同寻常的发展。京剧的“文场”是:京胡、京二胡、月琴、小三弦、秦琴、中阮、大阮、笛子、唢呐、笙等乐器及其演奏者。京剧的“武场”是: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大小堂鼓等打击乐器及其演奏者。
早期的“文场”只是京胡和小三弦两件乐器,后来增加了月琴,这三件乐器的组合模式确实显得比较单薄。京胡的音质尖亮有余而宽厚不足,月琴的音质浮飘而余音欠缺,小三弦的音质坚实而少浑厚。所以梅兰芳大师与琴师王少卿先生研究,增加了音色宽厚明亮的京二胡,形成了京剧的
“四大件”。这也是“文场”的基本模式,在音响的厚度上有了相应的提高。后来在伴奏且角和小生的唱腔时都要加入京二胡来突出唱腔的柔美饱满。而在伴奏老生、花脸和老旦的唱腔时仍采用京胡、月琴、小三弦这“三大件”,来凸现唱腔的干净脆亮。但随着新编唱腔的诞生,现在各个行当的唱腔都可以加上京二胡来伴奏。京剧乐队中的笛子、唢呐都是由三弦和月琴的演奏者来兼任的,不设专职人员。早期的“武场”只有板鼓和大锣、小锣,后来为了加强武戏伴奏的气氛,增加了铙钹,这就形成了“武场”的“四大件”,堂鼓则由三弦演奏者兼任,这就是传统京剧的基本乐队。数十年以来,在戏校学习京剧伴奏专业的学生,也是按这“八大件”来确定专业属性。
京剧乐队的“武场四大件”自从确定以来,没有什么更新的模式,而在“文场”的组合模式方面,一直存在着创新求变的举措。传统的“文场四大件”在表现唱腔和塑造音乐形象上仍显得势单力薄,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加入了秦琴,其音色柔和醇厚,余音悠长,确实能为伴奏生色增光。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对京剧乐队的组合模式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的促进。全国的京剧院团在排演新编现代戏时,根据情节场景的需要吸收了众多的民族乐器,如:琵琶、柳琴、民二胡、中胡。板胡。高胡、大三弦、中阮、大阮,各种调门的笛子和唢呐(传统京剧乐队只用D调笛子、D调和A调唢呐),这些乐器的加入使京剧乐队的演奏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966年以后在排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等剧目时,又创造了加入西洋管弦乐的组合模式,把京剧伴奏提升到了更新的高度。
1976年至今,京剧乐队基本上是三种组合模式:
一、以十二人左右的中型乐队较为常见,“文场”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中胡、笙,(笛子和唢呐仍是兼任),“武场”包括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堂鼓仍是兼任,或增设一人兼管大南鼓、大钹、大筛梆子等效果乐器)。这种组合比较适合目前院团的编制,人员不多而伴奏效果比较理想。其中的中阮、大阮和中胡增强了中低音的效果,再加上笙具有的粘合凝聚能力,整个乐队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目前我们中国京剧院的乐队都以这类编制为主。
二、以原有传统“八大件”为基础加一把中阮或大阮,增强中低音的效果。在人员不够时一般采用此种模式,但伴奏效果就略为逊色,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排演大型剧目时,往往采用二十多人的较大型乐队。在伴奏手法上也不同于前两种(前两种乐队只演奏主旋律)。大型乐队除了“四大件”以外,其他乐器都要按照作曲的配器来演奏自己的分谱,音乐的整体形象更加完美充实,表现手段也更为丰富。中国京剧院近年来,在排演《江姐》、《白蛇传》、《泸水彝山》等剧目时,就采用了这种大型乐队的编制。在“四大件”以外增加了琵琶、大阮、中阮、民二胡(四把)、高胡、中胡、大提琴、贝斯、笙、笛子、唢呐,有时再增加一至两台电子合成器。乐队的位置也从边幕移到了乐池。在传统剧目的演出中一般不采用大型乐队。另外京剧还有一种交响化伴奏的模式,更为鲜见,不为大多数院团采用。
随着京剧艺术日益振兴繁荣,在广大京剧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京剧乐队的组合模式必然会愈加完善,使享誉海内外的国粹艺术——京剧,永远充满无穷的魅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